目前位置: 首頁 / 基金會簡介 / 出版品 / 專書/專刊 / 十週年慶專刊 / 區域研究主題之轉變--中國研究的方向

區域研究主題之轉變--中國研究的方向

許 倬 雲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創立的宗旨是獎助對中國及中國文化的研究,促進世人對中國及中國文化的瞭解,本會支持的研究項目,列舉了五項,也都在上述宗旨的範圍內。今天本基金會成立十年,獎助項目遍及專題研究、學術會議、專著出版、青年學者論文撰作及幫助教研單位改進擴張事項。

本會北美委員會的運作,開始最早在北美的中國研究園地,本會的支援已呈一支重要的力量。十年來成果的涵蓋面,可由本會工作報告中見到,此處毋須贅述。本文所及毋寧是「中國研究」一解在這十年來的變化。

凡此變化,不能全由分析本會獎助計畫項目上窺見,因為每年審查通過的計畫項目只有申請項目的四分之一左右,而本會收到的申請項目,也不過是北美各學校及研究計畫總和的一部份而已。然而我們仍可由本會工作涵蓋各個項目中察覺一些變化的軌跡。

本會對於學術機構的補助最大一宗為支持學術單位增設教員名額。最初數年,申請這一補助項目的學校,大多數要求增設中國語文教學的職位。這一趨向,逐漸轉變為中國歷史教職,然後又漸以中國宗教及中國文化的教職為多。這一趨勢,一方面反映了由研究工作及研究中國文化的實質,另一方也顯示了研究重點,逐漸由敘述走向闡釋。這一趨勢,大致吻合世界各地人文學術界關注重點及研究方法轉變的大勢。

在研究計畫及學術會議的申請主題中,我們也可約略看到一些變化的方向。最初幾年,上述兩類計畫,大致都不難歸入某一學科的專業範圍。最近數年,則跨越學科的計畫漸多;尤以學術研討會議,已不易歸入傳統的單一學科。因此,同人審查申請案時,往往必須由不同的分科審查小組同時平行審議。

本會同仁與北美有關中國研究的基金會與學術團體,有經常聯繫。由這些正式與非正式的接觸中,我們也察覺另一變化的趨勢。最近福特與路斯兩大基金會都在獎助跨越地區的研究計畫。所謂跨地區,其實還不僅是跨越國界,甚至跨越文化圈。凡此跨區研究,也不再只是比較研究,而且更注視及於地區之間與文化圈之間、種種人群、資源與觀念的移動流轉。舉一例言之:我任教學校的同事已與友校興趣相近的學者,合作進行大西洋研究計畫,其涉及的項目包括跨洋交通、貿易、移民……。又舉一例:猶太人分散各地,歐洲各諸國幾乎無不有猶太族群,而各地猶太社區之間,仍隱然合而為一個猶太文化社會。這一現象歷史工作者稱之為Diaspora。現在史學家借用此詞,泛指同一族群的分散移徙;於是有非洲黑人的分散、歐洲白人的分散,也有學者提出華人的分散。跨區研究的現象,加上前述研究角度趨向闡釋及研究方法趨向科際合作,都會對於「中國研究」一詞定義引發相當根本性的反思。

首先,我們必須思考「中國」的定義。「中國」包含政治團體的國家、人群組合的民族及文化系的文化,三重意義。在古代,中國就是「天下」,其中只有差序格局的政治秩序(皇朝),而文化體系是普世的文化秩序,其中只有純雜之分:用今日的釋彙,即是所謂核心與邊陲的區別。人群組合的民族,在這一文化的秩序中,則是有內外之別,文化的差距決定了族群的親疏。這一整套觀念,在進入民族主權國家組成的現代世界秩序時,原有的「天下」意識,忽然失去意義,隨之民族與文化兩層意義也必須重作界定。但是,大多數中國同胞還並未有意識的重新界定這三重意義,也因此未能有意識的找到自身所屬三重體系的不同定位。至今,世界是文化多元的列國體制,我們正在隨著大局,嘗試認清自己的定位。不過,隨著世界還在不斷的變化之中,在二十世紀將要結束時,上述列國體制的秩序卻又走向另一種組織體系,其中主權國家不再是人類社會終極單元;人類社會又在走向全球性的世界體系,一種類似中國歷史上的「天下」體制。在這一體制內,依然有民族與文化的多元性,而凡此多元的分歧,在新的「天下」格局下,又將如何適應彼此的共存,逐步調整定位?這一逼人而來的問題,不但中國人必須思考,所有世人也都必須思考。中國人曾有過的「天下」觀念,可與新起的形勢互為比證,則中國人的經驗,更值得研究。

另一個大題目,則是文化的內容。文化是人類心智所則,其中包含思想方式、價值觀念、組織形態,以至文化活動(例如音樂藝術)及衣、食、住、行……。過去,中國的文化精英認識的內容是思想、宗教、典章、制度以及高層次的文學、藝術。人類學的文化定義比較寬廣,形而上之道,形而下之道,無不是人類心智所則。近來,許多研究文化的學者,則將其注意,專注於過去所謂通俗文化,尤其注意一般文化體系的個人,如何參預這一文化集合體。對於「中國文化」內容的認知,見仁見智,人人可以不同。只是我們不能規避這一問題。

在「中國文化」的範圍所及方面,如果我們意指政治體的邊界,則中國文化所及範圍,曾經不斷改變:中國有過普世天下的文化,中國有過夏夷的內外區分,而在近代中國也有多元文化共存的經驗。歷史上,中國文化的界線,並不與政治體(國家)的界線疊合。我們認識這一動態的調節變化過程,較之勉強侷促於政治體的範圍內,或是更能看清中國文化的特色。

在文化的內容方面,人類學的文化內容,不僅十分寬廣,而且對於你我一般常民而言,也更為親切。即使以意識形態層次的文化為研究主題,哲學與宗教的微言大義,如何滲透於常民的生活中,涵化為常民心態,以至規範常民的行為,這些課題的重要性,其實不下於解析社會上層的精緻文化。二十世紀的世界性發展趨勢,是一般常民的自覺。民主政治市場經濟,均是這一趨勢的表象。我們對文化內容的界定,恐也難以躲避這一常民角度。

至於前文提到跨越文化體系與跨越地區的廣角研究,其實也是人類社會走向世界體系過程中,必須走過的一步。人類歷史上,文化交流、人群移徙、商品流通,都不是新題目。從遠古以來,這些活動無時不在各地默默進行。現在世界體系正在成形之中,檢查這些跨地區與跨文化的活動,必然可以有助於體會到天下一家的形勢。中國的地理週邊是東亞與太平洋地區。正如大西洋地區的整體性,中國與其所在鄰居,也有相當的地區整體性。擴大視野,超越我們的「自群」意識,當可有助於認識自己,也有助於認識他人。

循此方向,跨地區、跨文化國的研究,也不能僅以考察、交換、交流、移徙諸題為限、文化比較、制度比較::凡此諸項比較研究,也可提供思考的角度,尋索發展的特色,甚至從殊相中,歸納若干通相。同時,文化的內容既較過去的界定為複雜繁富,則過去單學科的敘述與分析,勢將有所不足。於是,本文前述的跨學科研究,可能使前所未加注意的文化內涵,呈顯不同的意義。  總之,中國研究與中國文化研究,正如其他地區研究及文化研究,在範圍、內容與主題等各方面,均有擴大與深化;相應的,研究方法也須結合相關學科,旁敲側擊,使人類文化的某一部份,經由敘述、分析與闡釋,尋找對於此時此刻人類社會發展可能呈顯的意義。

人文與社會學科的學術研究,是為了豐富人類的心智,開拓人類的胸襟,使我們自知也知人,這是學術工作的無用之大用。為此,學術研究的著眼點及研究的著手點,都會隨著時空改變,有其相應的改變,本會的宗旨是研究中國及中國文化,在本會十年之時,本文為此提出這一連串問題,當作我參預本會工作的反省。

本會獎助諸項研究教學計畫,一向是在接納申請案之後,由擔任審查工作的各單位,逐級篩選;本會從未提出自己的研究計畫。本文所提出的問題,雖與本會宗旨所訂工作範圍,有密切的關係,會中服務同人都無法自己提出申請計畫,--這是避免「利益衝突」原則造成的困境。所幸本會歷來曾加支持的諸項計畫內,已有數案的研究方向與目的,也是對於中國研究與中國文化研究,嘗試有所檢討。舉例言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的近代中國發展,主旨在尋找中國近代變化的脈絡;杜克大學的多年發展計畫,是組織多學科合作的研究團隊;匹茲堡大學的多單元,多媒體中國文化教材編製計畫,設計為各個專題單元之間的多種組合,庶幾學生能約由此領略一個文化中不同層面與角度之間,自有其複雜的呼應。這些計畫,正是為了本文提出的問題,嘗試從教學研究各方面,尋找其意義。我也盼望學術界同仁,在這一方面多所努力,使「中國研究」常有新義